大安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市委关于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决策部署,坚持统筹谋划、全域改革、一体实施,全面促进乡村振兴,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加速释放两改红利。
突出高位布局,提升发展质量,下好乡村振兴“先手棋”。一是围绕“空间规划”,突破区划界限,构建全新经济地理版图。以片区为主体单元,以中心镇、特色镇、中心村为依托,结合“三大园区”建设,将全域6街9镇划分为文旅融合发展、农旅融合发展以及沱江绿色发展三大经济片区。二是围绕“产业基础”,延伸产业链条,拓宽产业范围。以“支部+公司+专合社+农户”模式,培育年产值达10亿元的肉鸡全产业体系,连片改扩建万亩特色产业基地,何市镇被评为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镇、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,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镇。三是围绕“创收增收”,突破村村界限,壮大集体经济。实施融合发展、抱团发展两项行动,依托特色文旅资源,发展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,培育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村14个、超100万元村2个。
加强统筹联动,增强服务效能,攥紧基层治理“主抓手”。一是以民为本优服务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出台“民呼我应”12条措施,开展区乡村三级干部大走访绘制“民情地图”活动,深化“街区吹哨、部门报到”联动机制,68个单位与34个社区签订“红色盟约”。二是以法为纲促和谐。推进“三治融合”,成立法律诊所,开办法治夜校,推行1+3+6+N调解模式,建成15个矛盾调解中心、21个诉源治理站点及法官工作室、98个心理疏导室,形成“乔剑调解室”等15个调解品牌。三是以破为立提效能。下沉行政资源,重塑管理架构,下放行政审批、公共服务、综合执法等1512项,设立15个镇(街)行政审批办公室、121个村(社区)受理点,全面推行集成服务、就近服务、代办服务。
聚焦提档升级,优化资源配置,牵牢项目建设“牛鼻子”。一是激发资源整合力。全域推行“三清两建一公开”,以“扩笼壮鸟”“腾笼换鸟”等模式,盘活房屋土地资产129宗近7万平方米,盘活达55.84%。二是融合要素集聚力。破除区镇卫生编制二元结构,实行编制在区、岗位在镇,强化“城市医联体”+“县域医共体”建设,把“单位人”变为“系统人”。提高教育集约化水平,统筹“5+”模式,组建教育集团2个、学区联盟2个。三是夯实基础保障力。实施“交通+产业”“交通+旅游”等融合发展行动,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1075.9公里,80.5公里县道、152.8公里乡道全部完成沥青路面改造,成功创建省级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区。